(節錄自某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手冊 by 陳怡睿)
白斑病(Leukoplakia)
ICD-9:528.6
概論:
口腔黏膜上發生的白色斑塊,在臨床或病理學上均不能被歸類於任何疾病。
症狀:
1. 通常是沒有症狀
2. 如果有潰瘍形成則會疼痛
診斷:
1. 理學檢查:
➢ 外觀變化多,平滑、有皺折、有溝紋、略微透明的白色區域、乳頭瘤樣或是堅硬的病灶
➢ 顏色呈白、灰、黃白、或棕白色
➢ 邊界通常是很明顯的
2. 切片檢查:為診斷依據
➢ 角化過度,棘細胞層肥厚或棘皮症
➢ 有的則是表面角化過度,下方的上皮組織則是角化不良或變薄
➢ 周圍的結締組織通常可發現慢性發炎細胞
治療:
白斑病是一個臨床使用的名詞,第一個治療的步驟就是組織學的診斷,因此切片檢查與結果將會影響到後續的治療。
-內科治療:
➢ 消除任何已知的刺激因素,如戒煙或飲酒、矯正咬合不正、換置裝置不良的假牙
-外科治療:
═手術適應症(Indication):完成臨床理學檢查,先移除已知刺激物,觀察10-14天,密切追蹤,詳細記錄大小與特性,比較追蹤結果,如果沒有改善,就必須做病理組織檢查。
═術前評估(Pre-OP evaluation):臨床理學檢查,判別手術難易度,是否有產生併發症的風險,預後
═手術方法(Procedure)
1. 切片檢查:切片的位置要在病灶最嚴重的部位,如果病灶範圍很大,可在不同的位置切片
➢ Anesthesia
➢ Tissue stabilization
➢ Hemostasis
➢ Incision
➢ Handling of tissue
➢ Identification of surgical margins
➢ Specimen care
➢ Surgical closure
2. 呈現中度以上角化不良白斑病:完全切除
═手術方法(Procedure)
➢ surgical excision
➢ electrocautery
➢ cryosurgery
➢ laser ablation
➢ 切除後必須要長期追蹤
3. 沒有呈現角化不良的白斑病:不需切除,每六個月定期追蹤,如果臨床發現有變化再進行切片檢查
═術後照護(Post-OP care)
➢ 咬紗布壓迫止血、冰敷,
➢ 疼痛、腫脹、手術區域滲血
➢ 口腔衛生、適當飲食、避免術後12小時從事張力性的活動
➢ 一星期後回診移除縫線
═術後併發症及其處置(Co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)
➢ 出血
damp sponge + gauze
gelform
Oxidized regenerated cellulose + topical thrombin
Collag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