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節錄自某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手冊 by 陳怡睿)

牙齒外傷 (Tooth injury)
ICD-9:873.63
概論:
恆牙外傷常發生在7到15歲左右年紀的孩童或少年,一般來說男孩發生的機率大於女孩,大約80%發生在上顎正中門齒,其次為上顎側門齒,下顎正中門齒和側門齒。分為:牙齒斷裂傷 (tooth fracture)及牙齒脫位性創傷 (luxation injuries)。
症狀:
牙齒斷裂傷的症狀和斷裂的位置有關。若斷裂面未波及牙髓,可能沒有顯著的症狀或只對冷熱敏感;斷裂面波及牙髓的牙齒就會伴隨出血及疼痛,若斷裂面深至牙根,更會出現牙齒鬆動及咬痛現象。牙齒脫位性創傷的症狀則和移位的程度有關。牙齒沒有移位時,只有咬痛、可能有輕微搖動及牙齦溝出血的現象;側方及突出性脫位時,咬痛更劇烈,牙齦溝亦會出血;但壓入性的脫位,牙齒不會動搖,甚至可能整顆牙齒沒入牙齦內。
診斷:
    X光檢查︰確定斷裂面的位置及深度或脫位的程度,但近-遠心斷裂面無法用X光檢查出。
    牙齒活性測試︰以決定牙髓健康狀態。
    牙周囊袋的探測︰斷裂在牙根的區域可能有較深的牙周囊袋。
    用顯微鏡可判別垂直斷裂的位置及範圍。
治療:
−內科治療︰有疼痛症狀時,以止痛藥投予。若有牙髓發炎或壞死的可能,則以抗生素投予。
−外科治療
═手術適應症(Indication):移位或搖動且牙周健康的牙齒。
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 脫槽齒必須保持在牛奶、生理食鹽水、口水或潮濕的環境中。
═術前評估(Pre-OP evaluation):臨床理學檢查,X光片及顯微鏡判定斷裂的位置及範圍,以評估牙齒可否保留或須拔除。
═手術方法(Procedure)
脫位或移位的牙齒
➢    local anesthesia
➢    小心地復位
➢    用resin及wire固定
➢    occlusal reduction
➢    固定三週
➢    脫槽齒7~10天拔髓,每三個月追蹤一次,拔髓一年後永久充填。
➢    移位齒三週後若牙髓壞死則做根管治療。
斷裂的牙齒
➢    斷裂面未波及牙髓,或牙髓露出不超過24小時,則覆髓及填補即可。6個月追蹤及每年追蹤。
➢    牙根斷裂,若非垂直斷裂可固定2~4個月,觀察後若牙髓有病變則做根管治療。之後在做假牙贋復。
➢    牙周不好的牙齒,或有垂直斷裂則需拔除。
═術後照護(Post-OP care)
➢    教導病人維持口腔衛生
➢    不用患部咬硬食
➢    定期追蹤治療
═術後併發症及其處置(Co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)
➢    牙髓發炎:未拔髓的牙齒疼痛時予以拔髓。
已拔除的牙齒其併發症和阻生齒之拔除相同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uaios 的頭像
    juaios

    阿可的窩 Yi-Juai

    juai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