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腔癌之治療共識

國家衛生研究院 癌症研究組
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 印行
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出版 二刷

目  錄
一、簡介    1
二、何謂口腔癌?    2
三、口腔癌的診斷     3
四、口腔癌的臨床分期    4
五、口腔癌的治療    6
六、口腔癌的追蹤與檢查    9
七、口腔癌的預防     10
八、結語    11


 
口腔癌之治療共識
一、簡介
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,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民國八十三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,口腔癌的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7.30,比鼻咽癌高,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五位。死亡人數於八十五年度更高達1042人,其中男性941名,已超過鼻咽癌的死亡總人數881人。隨著檳榔的消耗量越來越多,估計每年新的口腔癌病患有一千五百人以上。口腔易於直接診視,口腔癌是可以早期診斷的,只要早期 (第一、二期) 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,3年的存活率可達72%,5年的存活率可有60%,若是晚期 (第三、四期),則存活率將分別降為61%及30%。晚期口腔癌的復發大都發生在3年內,其中有80%出現於局部或頸部,20%發生遠隔轉移。

 
二、何謂口腔癌?
根據1988年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(AJCC),國際抗癌聯合會 (UICC) 的分類,口腔包括唇、頰黏膜、下齒齦、上齒齦、臼齒後三角區、口腔底、硬、舌前三分之二。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,少部分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。臺灣地區之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。其發生和嚼檳榔、抽煙、喝酒息息相關,可由口腔白斑或紅斑惡化成口腔癌,也可在口腔內的不同位置,出現多處癌瘤。癌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基因疾病,其中環境因素 (外來的致癌物質) 在口腔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因此吾人更需要進行口腔癌的預防。

 
三、口腔癌的診斷
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,如果變厚、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,便是口腔白斑;如果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,便是紅斑,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,可惡化成口腔癌。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,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。早期常不覺疼痛,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,因此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硬塊才可怕,常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,錯失早期診斷、正確治療的良機。因此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,張開嘴巴看到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,便要尋求耳鼻喉科、頭頸外科、口腔顎面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的幫忙診察。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便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。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。不同的診斷,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。組織切片檢查不會造成癌症的擴散或惡化。如果因拒絕切片,而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,一個良性的病變可能被當成惡性腫瘤,使病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或放射治療;而一個惡性病變可能因延誤診斷,使病人變成必須接受更大範圍、更具傷害性的治療,甚至失去治癒的機會。因此,病人應充分與醫師配合,才能達到早期診斷、正確治療,從而提高治癒的機會。

 
四、口腔癌的臨床分期
口腔癌的臨床分期除了靠視診、觸診外,有時需要藉助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才得以完整。口腔癌分期的主要目的在確立治療方式的選擇,評估預後及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結果。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依據原發腫瘤大小 (T)、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否 (N)、是否有遠隔轉移 (M) 的TNM系統 (UICC,AJCC 1988分期) 來決定。
 A. 零 期:
即原位癌腫瘤細胞局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。
 B. 第一期:
腫瘤的最長徑小於或等於2公分,且無頸部淋巴結 (或遠隔) 轉移。
 C. 第二期:
腫瘤的最長徑大於2公分但不大於4公分,且無頸部淋巴結 (或遠隔) 轉移。
 D. 第三期:
腫瘤的最長徑大於4公分或已轉移到同側頸部一個淋巴結,此淋巴結之最長徑不超過3公分。
 E. 第四期:
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:
(1) 腫瘤侵犯鄰近的組織 (如:穿過骨外層,深入深層肌肉、上頜竇、皮膚)。
(2)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 (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、對側或兩側都有)、或是淋巴結的最大徑已超過3公分。
(3) 已發生遠隔轉移。

 
五、口腔癌的治療
1. 外科治療:
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,依期數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切除:
 A. 原位癌:
只做病變處切除。
 B. 第一期:
只做病變處切除,視病情需要,加做頸部淋巴結切除。
 C. 第二期:
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切除。
 D. 第三期:
廣泛病變處切除及頸部廓清術。
 E. 第四期:
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頸部廓清術,可能包括臉部皮膚,或部分上、下顎骨。
2. 放射治療:
 A. 放射治療適應症
除了少數例外,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,對於小的局限性腫瘤,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的療法,但需要考慮到病人的年齡,對於手術或放射治療的意願及容忍性。對於第三及第四期的病人,則視情形可能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。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,如: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、淋巴結轉移 (二粒以上)、淋巴結膜外侵犯、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,需行手術後放射治療。
 B. 放射治療技術
放射治療時需要利用面具及模具或其它輔助固定病人頭頸部,製作鉛塊及驗證片。
 C. 口腔處理
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都要會診牙科或口腔顎面外科醫師,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,如有厲害的牙齦疾病或蛀牙,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,拔牙後要等齒槽傷口完全復原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,好的牙齒或可以修補的牙齒不一定要拔。氟膠及牙托的使用及注意口腔衛生,可以使牙齒保持健康。
3. 化學藥物治療:
綜合多個研究系列顯示: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隔轉移,增加少許病人的存活。但是對於頭頸癌而言,局部控制是最重要的;目前有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(第三、四期),可增加局部控制率、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。不適或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應考慮放射合併化學治療。
至於原本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,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。因此可以手術切除的腫瘤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。
由於新近化學治療藥物的進步,遠隔轉移的病人應可考慮化學治療或是參加化學治療的臨床試療。
4. 其他:
免疫療法、基因療法,或其他生物調適製劑療法尚未成熟,仍在研究階段。
以上所述之外的一些非正統療法,不但沒有科學上及統計上客觀有效的根據,而且會延誤正規治療的時機,吾人不建議使用。

 
六、口腔癌的追蹤與檢查
復發的口腔癌常發生在治療後一年內,應該每個月追蹤檢查一次,第二年每二個月追蹤檢查一次,第三年每三個月一次,第四、五年以後可以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。每半年做一次胸部X光檢查。此外在追蹤期間要注意遠隔轉移及第二原發腫瘤 (常見於口腔、食道、或肺臟等器官) 的可能性。

 
七、口腔癌的預防
癌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基因疾病,其中環境因素 (外來的致癌物質) 在口腔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戒除嚼檳榔、抽菸、喝酒可以預防大部分口腔癌的發生。此外,有頭頸部癌症的病人容易發生第二個原發腫瘤,而且預後一般不好,其中口腔癌出現第二原發腫瘤比率高達15%,目前有研究顯示使用維他命A酸可能會降低頭頸部癌病患出現第二原發腫瘤的比率。曾罹患口腔癌的病患是發生第二原發腫瘤的高危險群。對這群病患應鼓勵他們參與癌症預防的臨床之計畫治療,期望能找到有效的藥物,從根本上阻止第二癌症發生。

 
八、結語
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、抽菸、喝酒等習慣有密切關係,隨著抽菸及嚼檳榔人口的增加,臺灣地區口腔癌的發生率也節節上升。如果發現口腔內有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,應及早求醫診治。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,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。腫瘤越大,需要手術的範圍也越大,因此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,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。大部分的口腔癌可經由戒除嚼檳榔、抽菸、喝酒等外來致癌因子而防止其發生。對於已經罹患過口腔癌的病患,由於發生第二原發腫瘤的比率相當高,參與藥物防癌的臨床研究應是值得鼓勵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ai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